【人物】少有大志精学业 “点粪成金”美名扬——记蚕学专家黄自然 | ||||||||
| ||||||||
黄自然 Huang Ziran (1930.8—2021.5) 黄自然,男,1930年8月出生于广州市,广东顺德人。1952年7月在原中山大学农学院蚕桑系本科毕业,华南农业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曾任农业部生物技术顾问,广东省政协委员会常委。主要编著有《蚕病学》《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》《昆虫生理生化》《蜕皮激素在蚕业上的应用》《昆虫激素及作用机理》等。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,承担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农业部攻关课题,并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、全国科学大会奖、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、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、广东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、广东省高教局科技三等奖等多项奖励。 黄自然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。抗战时期国破家难,在黄自然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,他懂得国家要强大,才不会受外国的凌辱,自己要自强不息,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,决心长大以后做一番有益于人民的事业。 1948年黄自然终于考入中山大学农学院蚕桑系,开始了他的蚕业研究生涯。 在大学刚开始时,学习十分吃力,但求知的欲望,不畏困难的性格激励着他,大学成绩始终保持优秀,他的毕业论文曾得到著名的生物学家蒲蛰龙教授的指导。 大学毕业后,黄自然响应国家到艰苦的地方去的号召,1952年至1957年,他只身来到河南伏牛山区的一间蚕桑中专学校,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生产中去。他讲课能结合实际,内容充实,注重理论联系实践,深受广大同学的欢迎。他还积极参加劳动,利用所学知识为当地农民服务。 他回到农学院后,马上一心一意地投入到蚕学的研究中去,在研究中发表了许多的论文和著作,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。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黄自然的科研路子越走越宽了...... 黄自然对蚕学研究十分钟爱。他综观国内外蚕业发展形势,认为光走养蚕缫丝单一的路子,蚕桑业就会越走越窄。所以,从60年代初期,黄自然就致力于探索一条综合开发利用蚕桑业的路,在老一辈科学家蒲蜇龙、赵善欢的支持和鼓励下,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。他首先在蚕桑的副产物综合利用方面研究下手,先后主持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多项课题,从蚕粪中提取叶绿素、叶绿素铜纳盐、果胶、三十烷醇以及胡萝卡素,经过多年辛勤的努力,终于取得成功。他把这项技术用于指导广东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和四川等地建厂,年产值约6000万元。在80年代初,他与山东广通叶绿素有限公司合作,指导该公司用蚕粪来生产叶绿素铜钠盐,这是我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的工厂,使原来几百元一吨的蚕粪成为70万元一吨的产品,效益丰厚。由于这项技术是用蚕粪作原料的,有学者笑称这是"点粪成金"技术。随着第一炮打响,黄教授"点粪成金"的科研成果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,如广州星群制药厂生产的"肝宝"、杭州前进制药厂的"肝血宝"、佛山市制药厂的"胃甘绿片"。此外,黄自然还与大连水产制药厂和广东光华制药厂合作,把蚕蛹经过生物加工,生产出治肾病的良药"肾肝宁"。黄自然教授经过实践摸索,把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,投入到市场中去。这充实了蚕桑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,推动了我国蚕桑事业的发展,特别是对蚕桑综合利用作出了突出贡献,得到全国同行的高度评价。 黄自然还对北方的柞蚕进行深入的研究,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"柞蚕抗菌肽溶菌酶的诱导、提取及基因工程研究",这个研究主要是从蚕体中分离出抗菌肽分子,抗菌肽能杀死100多种细菌。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,溶菌酶技术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。他还进行了抗菌肽基因的人工合成的研究,其课题"蚕抗菌肽的诱导、功能及基因合成"和"人工合成昆虫抗菌肽基因及其在昆虫杆状病毒载体中表达的研究"分别获得了生物技术专项奖和自然科学三等奖。黄自然还与北京大学、中国水稻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合作,将生物技术成果应用到防治水稻的白叶枯病和柑桔的细菌性溃疡病,收到较好的效果。 黄自然对蚕学学科的发展有自己的见解,他对目前蚕学学科建设和发展遇到的困难表示理解,认为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,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不能强求,只能顺势利导。但他对学科的发展方向却充满信心,他说,蚕学作为生物基础研究是很重要的,不会消失,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不能单凭决心来决定蚕桑的生产,而是视市场需要,蚕学学科的发展必须走综合利用开发的路子。 黄自然大学毕业后,就一直坚守在讲台上,默默耕耘,辛勤奉献。他为国家培养了博士、硕士研究生,他们当中多数已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骨干力量。黄教授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,也很爱护关心他们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科研成果一定要应用到生产中去。黄自然教授认为,科研工作者做学问,要有深度和宽度。从理论上,我们必须做深、做透,追求永无止境,并且容不得半点马虎;从生产实践上,知识、科研成果要适用于社会,服务于社会,回报于社会。更重要的是,从理论到实践,我们要有扎实的知识,过硬的技术,才能取得社会的信任。他说:"真理很朴素,跨过一步就是谬论。我们要实实在在,技术过硬,不能粉饰,不能浮夸,否则就是谬误。"这也是黄自然教授一生的追求。
王秀柔, 钟世伦主编. 星光灿烂 广东科技人物3[M]. 广州: 广东科技出版社. 2001.黄自然331-334页.
| ||||||||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| ||||||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