冀桑3号(安葚×8710B)
发布日期:2015-09-05浏览次数:字号:[ ]

品种来源和分布

冀桑3号属白桑种,二倍体,是河北省承德医学院蚕业研究所高玉军等,在畜禽饲用桑种质资源研究的基础上,经过育种材料筛选、杂交组合组配与筛选、对比鉴定和区域试验而育成的杂交桑品种。2011年通过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,良种编号:冀S-SV-MA-018-2011

其母本“安葚”来源于河北省固安县地方品种“黑葚桑”的优良单株,1995年在河北省承德县经嫁接繁殖后形成群体,由河北省特产蚕桑研究所(现承德医学院蚕业研究所)命名为“安葚”;其父本“8710B”是8710嫁接繁殖群体中选拔出的雄性单株再经嫁接繁殖而来。8710是“胜利桑”多父本授粉桑子播种群体选拔出的单株,8710已定名为“冀桑2号”,2002年通过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,是养蚕专用桑品种。

目前河北省承德、张家口、唐山、保定、石家庄、邢台等地均有栽植,新疆、辽宁、山西、陕西、北京、安徽、浙江等省市亦有引种栽培。


冀桑3号


特征特性

枝条直立,发条数极多,侧枝多;节间密,主枝节距3.4cm,叶序2/5、3/8,侧枝节间距3.7cm,叶序1/3、2/5;叶片大小中等,全叶或全叶裂叶混生、裂叶1-4缺刻;冬芽三角形,紫褐或黄褐色,贴生,副芽侧生;雌雄同株,葚少,紫黑色;在河北承德栽培发芽期为4月26日-29日,发芽率87.3%,生长芽率40.2%;平茬后基发新梢早期分枝,侧枝主要集中在中下部;侧枝生长旺盛,侧枝较长,侧枝叶片大小接近主枝,侧枝的越冬冻枯率亦低;耐剪伐、生长量大、产量高,适应剪伐新梢的收获方式,抗寒、抗旱性强;播种群体一致性、稳定性好。

主要用途和特点

适于进行新梢收获,收获物用作畜禽饲料,具有生长量大、产量高、饲用品质优量的特点。

生长量与产量:在河北省承德地区密植(1000株/亩)栽培,采用夏剪春伐轮换收获法(即截枝疏条轮换收获法),疏条区新梢总生长量与产量分别为5226.1kg/亩、2683.3kg/亩,截枝区新梢总生长量与产量分别为5780.2kg/亩 、5508.0kg/亩,两区平均新梢总生长量与产量分别为5503.15kg/亩、4095.65kg/亩。

饲用品质:带叶柄春叶和秋叶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2%-25%和18%-22%;新梢皮、秆木质素、单宁含量较低;生长期7周、13周的全新梢叶片百分率分别达70%、60%以上,新梢叶皮总和百分率为80%、70%以上。

栽培要求

繁殖方式采用常规播种育苗方法,每亩播种量为0.35-0.45 kg,播种期不宜过晚,要保证60天以上的生长期,根径小于3mm的裸根桑苗不能用于建园或造林。

栽植方式可根据地力好坏采用密植或稀植方式。密植时株距0.4-0.6米,行距1.2-2.0米;稀植时株距1.0-1.5米,行距2米以上;山地造林时,也可采用一穴双株或多株的栽植方式,穴距1-2米,行距2-4米。

剪伐和树型养成方式在无霜期较长、热量资源较充沛的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可采用“连年夏伐平茬收获法”或“夏伐夏剪轮换收获法”,中北部地区可采用“夏剪春伐轮换收获法”或“夏伐春伐轮换收获法”。在无霜期小于100天或降水量小于400mm的地区,可用作生态造林,一年剪伐收获1次,或不进行剪伐收获。

水肥管理在春季发芽前、每次剪伐收获后浇水并施肥,秋季落叶前增施磷钾肥,干旱时要及时增加浇水次数,秋季落叶后施有机肥。无水浇条件时,应减少收获次数或只收获1次,退耕还林地块种植时,应间作或混栽豆科灌木或牧草,以解决缺肥问题。

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桑疫病,重点防治芽期虫害黑绒金龟子、蒙古灰象甲等。

适宜范围和区域

在无霜期大于120天,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地区均可栽植,用作生态造林或进行集约栽培,具备灌溉条件时可多次剪伐收获;在无霜期小于100天的地区,仅用作生态造林,一年剪伐收获1次,或不进行剪伐收获。
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